from:  Enrico的部落格



「正港台灣人」浜野弥四郎

許文龍談我國自來水之父---浜野弥四郎

去年秋天,有機會到山上鄉自來水公司淨水廠。那裏有尚完整保留的日治時代大正年間所建,幾棟處理水用巴洛克式紅磚挑高建築物。在草叢裏發 現了一座,刻有碑文的石材製基座,但上面空虛無一物。經查詢廠方,得知原來那裏安置一座,被譽為「都市的醫師」濱野彌四郎技師的銅像,但是,如今不知其去向。

調查有關濱野技師的事蹟,得知他是長時期居住台灣,為台灣建設上下水道的人,也是建設那著名的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之上司。他是一位頗值得紀念的人,贈送銅像的人寫的是友人一同,其實是濱野技師的部下八田與一技師等人。

據家父告訴我,曾祖父、祖父在三十歲前過世,聽說當時台灣住民的平均壽命在四十歲上下。其主要原因,在由於缺乏清潔的飲用水和排水的設備,可以說衛生狀態 極端惡劣。日領台時的台灣被稱為瘴癘之地,到處流行瘧疾、霍亂、鼠疫等傳染病。根據統計,當年來台討平反日軍的日本軍隊中,戰死者一百六十餘人,因瘧疾為首的惡疾病死者約四千六百人,住院患者達二萬七千人,連北白川能久親王近衛師團長,也因瘧疾病死台南。

日本人來台後,把衛生問題視為施政的重要工作,將其認為是討伐戰爭的延續,若非改善飲用水和排水設施,就無法期待台灣的安定。由於當時臺灣總都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實質的總督代理)的極力邀請,任教於日本帝國大學工科的蘇格蘭人巴爾登先生,帶著該校剛畢業的濱野彌四郎一起渡台,從事上、下水道的策劃工作。

他們不在舒適的辦公室裏辦公騎著馬,冒著隨時會遭遇抗日游擊隊突襲的危險,到荒涼山區找尋水源地。後來,巴爾登也因酷熱過勞,感染虐疾而回日本,三年後去世,葬於日本。濱野繼承了他的遺業,他負責了巴爾登歿後,一切台灣的上、下水道事業。他先後策劃,並建立台北、基隆、台中、台南的貯水池和上、下水道工程。台灣所有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特別是上水道的建設,幾乎可說都在他的手中建設完成。

日本政府在台灣,投入大量的金錢和人力,改善了衛生環境和完成了上下水道,使台灣邁向近代化,這是台灣人的大福氣。

當時台南市的人口約六、七萬人,在山上鄉建立的淨水場貯水量,卻可供應十萬人使用。如此徹底解決了飲用水和排水的問題,這可以說是一種極有遠見的規劃。

我曾經住在新加坡,那裏有紀念對當地有功英國人的路名、銅像,供人懷念;印度也有英國人的紀念銅像,被保留著。這些對當地有貢獻的人,應該不分國籍,加以 紀念尊敬才對。相對的看起來,台北水道博物館,陳列的卻僅有劉銘傳和巴爾登的相片,而沒有一點有關濱野彌四郎的資料。事實上,對台灣的上、下水道的建設, 最有貢獻而時間達二十三年的是濱野彌四郎。這一次到山上淨水廠,深深覺得應該給予他該有的評價。

我素對雕塑方面有良好基礎,為對濱野彌四郎表示敬意,特地親自塑造他的半身像,並鑄成一座銅像,放置山上鄉原來的基座上,供來此地的人們瞻仰懷念。




威廉巴爾登(William K. Burton




臺北水源地時期

日人治臺之初,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登(William K. Burton)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登先生之建議,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量水室暨管理室

原臺南水道

「原臺南水道」在日治時期1897年總督府顧問技師巴爾登與濱野彌四郎技師奉民政局長之命南下調查臺南、嘉義、鳳山縣之衛生工事。

1911年臺灣總督府以 臺南飲水不良及疫癘肆虐,於第27回帝國會議提出興建臺南水道建議案,並於隔年開工。1918年因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材料價格高漲導至工程進度延緩,以 致全部工程於192210月竣工,共完成濾過氣室與水道辦公室、送岀唧筒室、取入唧筒室等。戰後1949年後又繼續擴建並改善設施與整修工程。


淨水場的取水口位於曾文溪與菜寮溪的交會處,取水時利用抽水機抽取曾文溪的溪水,經唧筒加壓揚水至沈澱池沈澱後,再將水送至快濾桶室過濾,並加入明礬、曹達藥劑等,待水達到淨水標準,才將水送至加壓室(送出唧筒室),加壓送至山上淨水池。快濾筒室是一座頗有特色的歷史建築,尤其精美的西式屋架,形式極為少見,係以木頭配合鐵鎖而成,歷經八、九十年之後依然堅固屹立。

一、 歷史特色:
(1)
自來水系統之建築乃都市近代化之重要表徵,1922年竣工之「臺南水道」,正象徵臺南地區之近代化歷程,深具歷史意義。

(2)本系統從日治到戦後持續使用未曾間斷,見証著台灣自來水工程之演進過程,在產業文化史上係屬重要史証。


二、 建築特色:

(1)「臺南水道」整體建築群含括各種不同之建築構造形式,建物為西式鋼筋水泥、紅磚建造,堅固而優美。另水道園區,分為水源地區及淨水池區二 處:主要由取水、導水、淨水、配水設施構成主要元素。

(2)水源地區狀況保存相當完整,其中「過濾器室」屋頂結構全台少見且保存良好,14座老式英國制快 濾筒保存良好,極具保存價值。

(3)「送出唧筒室」內包括有天井移動起重機、豎軸式電動機組,現均難以再見。

(4)「淨水池」建築外觀造形優美,內部現況 仍然保持堪用狀態;淨水池上方之通氣排氣風扇造型特殊、質料為鑄鐵製造。

三、規模之大小:本建築群分為二部份,一為水源地區,另一為淨水地區,總土地面積達567801.25平方公尺,全區幅員廣大,有助於利用與管理營運之規劃。

http://taipedia.cca.gov.tw/Show/ShowDetail.aspx?TextID=7927



高雄縣大樹鄉竹仔寮抽水站

(高雄地區自來水最早之水源地)

日本治台前,由於台灣民間缺乏衛生習慣與清潔的飲用水和排水設施,加上醫療資源貧乏,住民常死於傳染病或惡疾,平均壽命約只在四十歲上下。明治28年(1895年)529日日本近衛師團登陸後,一路南下挺進,戰死者只有160餘人,但因惡疾(瘧疾、傳染病)的死者卻有4600多人,領軍的主帥北白川宮親王也是因瘧疾死於台南。

日本治台後,1896年(明治29年)特聘英國人威廉巴爾登(William K. Burton 1856-1899)來台,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參與協助,進行全台衛生工程(水道)及水源調查工作。今日台灣台北、基隆、台中、台南等地的水道系統(飲水與排水)幾乎都是濱野彌四郎在台灣23年內完成的;濱野彌四郎也被譽為「台灣自來水之父」、「都市的醫生」。而總計日本治台五十年,共完成123處自來水建設,供應都會142萬人使用,普及率為22%

明治41年(1908年)台灣總督府進行打狗(高雄)築港計畫(1908-1912),實施都市改正,並於明治43年(1910年)在高雄縣大樹鄉高屏溪畔的竹寮村設立「打狗水道唧筒室」(即今竹仔寮抽水站),以因應打狗港街都市計畫建設之民生用水。而打狗(高雄)港街的水道系統即是以竹仔寮抽水站為起點,結合坪頂淨水廠與打狗淨水給水站連結成為高雄市初始的「水道水」,供水人口4萬人,每日最大供水量6560立方公尺。

竹仔寮抽水站為大高雄地區自來水最早之水源地,抽取高屏溪伏流水,再以動力將水輸送 到西邊小平村的坪頂高地,經坪頂淨水廠處理後,利用重力輸送方式,採天然地形高差放流設計,供應大高雄地區之用水;由於主體建築保存完整,建築樣式罕見,1998年經高雄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成為台灣南部產業建築中重要的文化資產。

竹仔寮抽水站位於大樹鄉竹寮路(台21線)旁,興建於明治43年(1910年),大正2年(1913年)竣工,主體為磚木結構,採用本地磚廠紅磚,屋架採大跨弧設計,平面動線簡潔,外型氣勢壯碩,而前後大弧線造型的山牆,連續式氣窗,造型充滿歐洲風味,也是主要的視覺焦點。

竹仔寮抽水站空間規劃為五大部分-事務所、機械室、唧筒室、配電室與二樓職工休息室,外設沉砂池與汲水馬達機組。目前「竹仔寮抽水站」仍如常運轉使用中,屬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管理處管轄,廠區花木扶疏,環境清靜優雅,是南台灣難得的產業性歷史建築。


http://163.26.161.1/~yilinteacher/www/www2/3-1.htm

http://blog.yam.com/adama/trackback/9244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