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1

刨光清朝石板路 市府挨轟

楊氏節孝坊原本的清朝石板路相當古樸。(竹掃把聯盟提供)

自由時報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三級古蹟楊氏節孝坊的清朝石板路,被文化局與工務局以排水不佳為由,刨除換成一般景觀用鐵平石,多個文化團體昨天痛批文化局帶頭破壞文化古蹟,要求文化局復原;對此文化局長林松與工務局表示,如果居民要求保留原石板,會再重鋪過。

 民間團體不排除提告

竹掃把聯盟陳明河及行人優先協會理事長陳昌居、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等人,昨天到三級古蹟楊氏節孝坊,會勘石坊街石板被刨除的狀況,他們表示不排除按鈴申告新竹市政府以正文化視聽。

陳明河等人呼籲市政府,應儘快追回被刨除的清朝青斗石石板文物,並依原樣舖回,不要讓古蹟蒙羞,而到場關心的石坊里里長彭文堯,對於工務局施工前未知會也表達不滿。

陳明河說,這起破壞古蹟的事件是導覽義工詹增雄老師,日前在導覽過程中發現的。詹增雄說,「我發現清朝時期的石板路全部被刨掉時,真的很想哭!」

陳明河也說,這幾年石坊街2度受到嚴重破壞,他認為市府應該公開道歉,並趕緊重新鋪回。

 市府認為石板非古蹟

對於文化團體的抨擊,市府工務局養護課長曾嘉文表示,施工時有請示文化局,文化局官員說節孝坊是古蹟、石板不是古蹟,工務單位才會刨除石板鋪上現代的鐵平景觀石。

 文化局研議重新鋪回

文化局長林松則回應,原本是要解決居民積水問題才會刨除,民間團體有建議,文化局會再邀集相關單位研議,若居民要求保留,也會在研議後重新鋪回去。


帶頭破壞古蹟 市府做了壞示範

記者洪美秀/特稿

三級古蹟楊氏節孝坊的清朝石板路面,意外遭文化局與工務局官員聯手刨除,不僅讓民間團體傻眼,也讓古蹟蒙羞。因為帶頭破壞的竟是公家單位,而公家單位的說法是:「只有牌坊是古蹟,路面的古石板不是古蹟。」官員如此說法,令人悲嘆!

楊氏節孝坊所在的石坊街,呈現的是清朝時期的官道,當時官府為表彰楊氏德行而立此教化牌坊,上頭還寫著「聖旨」2字,30公尺長的青斗石路面,長久以來,與牌坊被居民視為古蹟文物的共存體。

如今主管古蹟維護工作的文化局,不求保存古蹟遺產的完整性,竟以「石板路面非古蹟」,任由沒有文化背景的工程單位刨除更換,目的則僅是為方便改善路面積水問題,無怪乎民間團體有想哭的悲戚。

古蹟的維護保存需要投注很多心思,一個不小心便動輒得咎,此次改善路面積水一事,其實官員可以做得更周詳些,包括事前邀集居民討論保存石板路的方式,而非急就章只想解決排水問題便草草了事。

如今,民間團體抗議、居民抨擊,公家單位才以鴕鳥式表示將邀集相關單位及居民討論,不免讓人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嘆!

古蹟的維護保存除了硬體建物的維修外,更在於精神及歷史價值的延續,文化單位應該可以此之鑑,多聽聽不同的聲音,同時加強內部單位的橫向聯繫,才能避免再犯同樣疏失。


楊氏事蹟 節孝坊流芳

〔記者陳維仁/竹市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地區現存的牌坊古蹟有13處,而竹市就擁有4處,其中之一的李錫金孝子坊更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孝子坊,另3處均為節孝坊,包括整修路面引發爭議的楊氏節孝坊。

根據市府古蹟調查,楊氏本名楊居娘,是竹塹人林熾的妻子,24歲喪夫後身兼父職,獨力撫養兒子長大成人,到45歲去世共守節21年,她多次殉夫不成、撫孤孝親的事蹟感動很多人。

文化局官員表示,內政部在民國74年考據全國古蹟並公告國家古蹟時,發現台灣地區文獻可考的牌坊共有29處,但現存者僅13處,其中節孝坊7處、孝子坊1處、急公好義坊1處、貞孝坊1處、樂善好施坊1處及官坊2處。位於竹市的4座牌坊古蹟分別是李錫金孝子坊、蘇氏節孝坊、張氏節孝坊及楊氏節孝坊。

位於石坊街的楊氏節孝坊,不僅創造台灣牌坊3層型態的先例,也是新竹地區牌坊的始祖,影響新竹地區其他3座牌坊的造型與構造方式,楊氏節孝坊於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題准建坊,並於5年後道光四年立坊;石坊街位於早期新竹城的西門附近,是往來西門城的要道,當年由城外進入城內,即可看到楊氏節孝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