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筱峰專欄》馬來紀行/遷都 廣場 移民

 

春節期間我陪父母親到馬來西亞旅遊,沿途有些見聞與感想,趁著春花盛開,心花未謝,記上幾筆聊供國人參考。

馬來西亞的首都原本在吉隆坡,數年前他們在距離吉隆坡約七十公里的地方蓋了一座「太子城」。所有的中央政府機關都遷到這座設備新穎、完全數位化的行政中心,吉隆坡則做為他們的商業中心。我參觀了這座美輪美奐的太子城,心想台灣何嘗不可以取法?將行政中心遷離台北,中部優雅的環境(例如中興新村)等著我們遷都去。

在吉隆坡的獨立廣場前,有一座壯麗的總督府。一八九七年英國殖民統治馬來西亞後,在吉隆坡蓋的這座總督府是以馬國國王(Sultan Abdul Somah)來命名。我不禁想起,號稱「祖國」的中國國民黨,來到台灣之後,原來的台灣總督府立刻冠上蔣介石的頭銜,成為「介壽館」,前面的大道也改稱「介壽路」。中英相較,統治藝術之差異互見。

為我們導遊的小張,是當地的華人。他告訴我們,他喜歡帶台灣團,不喜歡帶中國團,兩者差異很大。我問他有何差異,他舉一例說,台灣人普遍很友善,你對他們好,他們相對地也會對你好。中國團態度不然,你對他好,他們沒有感覺。

小張還說,有一次他帶了一團中國團到麻六甲的獨立廣場參觀時,一位中國旅客用不屑的口氣說:「你們的獨立廣場這麼小,你去看我們天安門廣場多大啊!」小張笑著回答他說:「因為我們的獨立廣場不需要開坦克車進去!」

我問導遊小張:「如果有人問你『是不是中國人?』你如何回答?」他回答說:「我是馬來西亞人,不是中國人。」小張進一步說明,他的祖父是來自中國廣東的客家人,直到現在,他們在家裡還是說著客家話。如果在一九六○年代以前,許多華人都以原鄉為認同,但馬國獨立(一九五七年)後,馬來西亞的教育努力教導各族群認同馬來西亞。「現在我們認為我們是馬來西亞人」。

小張的說明,讓我想起我經常告訴學生的一句話:「移民的後代,不是移民」。近代從中國閩粵外移的人,來到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人;來到菲律賓,成為菲律賓人;來到印尼成為印尼人,他們不再當中國人,不必背負「數典忘祖」的罪名。然而來到台灣,要當台灣人卻要被藍色政客及其支持者辱罵「數典忘祖」,怪哉!

與馬來西亞一水之隔的印尼,其住民結構的主體也都是同語同種的馬來人,但他們分屬不同的國家。他們歷史背景不同,印尼獨立自荷蘭的殖民統治,馬來西亞則獨立自英國。兩國的華人都在經濟上佔優勢,但是印尼排華程度很嚴重,馬國則否。我發現馬國政府對於人口佔多數卻較弱勢的馬來人採取相當的保護措施,例如大學名額保留六、七成給馬來人、建屋時也保留三成給馬來人承購。再者,馬國政府對於族群之間的交融,也甚用心,以下例子可見一斑。

春節期間我在馬來西亞的許多公共場所看到寫有「Gone Xi Fa Cai 」字樣的看板,原來那是「恭喜發財」的漢語拼音。馬國是一個多語、多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馬國政府為了讓其他族群也能感受華人過陰曆新年的氣氛,特別在華人過新年期間佈置這種看板,以便非華人學習說「恭喜發財」的吉利話,真是用心良苦。同樣多語族的台灣,勉乎哉!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5/today-o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