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張清源/新化報導
文學作家楊逵故居,經地方文史工作室訪查求證,終在新化和平街尋獲,只是老宅被蔓生雜草掩蓋,令前往尋根的次子楊建傷感不已。由於土地已轉賣,並有借貸情形,楊建無力買回,只能多停留一會兒,勾起對舊居的模糊記憶。
座落在和平街旁的楊逵故居,四周圍起的鐵皮已見鏽痕,磚屋早就殘破不堪,空地長滿高及人胸的雜草,景象顯得荒涼,一旁同期興建的老宅雖然保存較好,但同樣人去屋空,令陪同前往參觀的公所、代表會人員,也感到有些錯愕,站在遠處眺望。
楊建緩步走過雜草,用心看著殘破的老宅,似乎想找回一些記憶,但印象中只在自己二、三歲時,跟父母住過該宅,其餘則是一片空白。不過可能因是父親故居,讓身為人子者有種莫名的感動,彷彿找到自己的根,格外親切。
新化文史工作者康文榮是根據楊逵生平資料,花費多年時間逐一查訪同期親友和後人,才發現故居所在,初時地主楊鼻正是楊逵的父親,日據時期才分別登記在楊逵和兄長名下,由於楊逵青少年後赴日、返國後又以台中為主要活動區域,祖產遂全由胞兄處理,後來轉賣給林姓人士,距今四、五十年卻未見利用的原因不明,此讓楊建相當納悶。
楊建進一步了解,獲悉該處房地向金融機構借貸數百萬元,自認目前沒有能力可以買回父親故居,打算任其自然存廢,他在環顧房屋之際,意外發現模糊的門牌號碼,勉強擦去厚厚沙土,浮現出和平街一百卅六號,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提及楊逵,一般人會直接聯想到台中,楊建重申落葉歸根的強烈念頭,希望隨著楊逵一百歲冥誕、文化館月中啟用,可以從此把楊逵和新化畫上等號,就如同鍾理和在美濃般,那麼直接、自然。
2004/11/10 18:5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