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蘇亞.博伊哲努 (浦忠成)
日前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撰文指出:台灣非原住民族身分者,有八十五%透過父系、母系而擁有台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類似的研究發現不一而足。基因的科學研究其實是呼應著幾百年來這塊土地人民互動過程的複雜多樣,也進一步證實台灣人(廣義)在體質學上的自主,和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源遠流長是一致的。由於對台灣歷史文化價值的錯誤認知與貶抑,加以對於文化歸屬及血緣宗主傳承系譜的誤解,讓很多人急於跟原住民族的血統劃清界線,殊不知這正是背離史實、數典忘祖的行為。
多年來,屬於台灣土地人民生活的經驗與智慧,無法完整的被納入國家教育內涵的設計之中,導致一般民眾對這塊土地歷史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台灣四百年史」、「蕞爾小島」與邊陲、支流的偏見。殊不知,史前時期人類在台灣留下來的遺跡不但遍佈各地,其時間更可超越萬年以上(甚至可達二、三萬年),擁有它自己獨具的綿長歷史脈絡與迥異於他地的風貌;這是因為台灣位居大陸與海洋、北亞與南亞、陸棚與海溝之間,又在黑潮隨季節南北交互上下的巨大海流一側,自史前時期以至大航海時期以後,一直是人類移動的重要孔道之一,所以過往人類留下許多活動的印記,並自成一個獨立的歷史文化系統,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杜正勝部長曾說:「漢民族傳統上擁有的是單一而非多元的民族文化認識論,對於其他的民族與文化,總想『澤及四方』或創造『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同化軌範。」這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與做法固然會傷害其他的國家與民族,由於傲慢而切斷原本可以與他人切磋互利的機會,何嘗不是嚴重的損失?中英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長期以天朝自居,實施閉關鎖國所導致的後果,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鑑。
過去我們的歷史文化教育由中土、西方啟程,對於腳下土地及其人民過去的歷史,鮮少著墨,造成國人嚴重的歷史老花或遠視。今後,宜採「去減除,用加乘」之法,以台灣歷史文化的認識為核心,俟基礎穩固,逐步增加對於鄰近地區與國家的了解,最後延伸到更寬廣的領域,這中間無須刻意減去、除去學習的路徑與範疇,而委由學術合理的研究與擬定,務期符合學習認知理論,即由近而遠、由易入難這樣的順序。這種學習的過程,其成效必定因為其課程設計親近學習者的經驗,容易了解與累積,順勢而進入下一學習階段,會有加乘的效果。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創造的歷史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認識。
(作者為國立史前館館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