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施宏政/官田報導
 烏山頭水庫風景區中有荷蘭時期建造的「三腳埤磚造堰堤」,是台灣最早的水利灌溉系統。此堰堤歷經清朝及日治時代,日籍技師八田與一還特別保留供做台灣灌溉發展史的見證,並灌溉現在的湖山及嘉南兩村的農田,可惜台灣光復後任其荒廢。
 荷據時期建造的「三腳埤磚造堰堤」遺址,位於水庫內自來水公司淨水廠西北角的偏僻處,迄今約有三百七十多年歷史。據地方耆老指出,南北長九十二公里、東西長三十二公里、農田面積達十五萬公頃的嘉南大平原,早期是一處不毛而且鹽分很重的貧瘠看天田,農民生活很苦,多數都居住竹籠茅頂房屋。荷蘭人據台後,為了提升農作物收穫量,就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三腳埤堰堤」引水灌溉湖山等村的農田,堪稱是台灣最早的灌溉系統。
「三腳埤堰堤」最早是以竹籬紮緊茅草,將官田溪的水引入土製的堰堤,再從堰堤的入水處挖掘送水道,將灌溉水引入渠道裡,送到附近農田灌溉,所以湖山村是台灣最早享受水利灌溉福利的聚落。
 目前僅存的「三腳埤堰堤」遺址,送水口是古磚砌造的圓拱形水道,高一百一十四公分、寬七十公分,從送水口到堰堤進水口的隧道長為二十公尺,東端的磚造堰堤高為五米,長度因為後來人為破壞,已經殘缺不全,進水口的深度為一百一十五公分,入水口為六十公分,呈甕形狀,接通的鐵管已經完全腐蝕,足見先民早就有引水灌溉的水利知識。
 據水利會退休的耆老說,台灣灌溉系統從以前就稱為「埤圳」,「埤」就是農業用蓄水池,「圳」就是水路。一九一七年八田與一於勘查烏山頭水庫地形時就發現古荷蘭堰堤遺址,一九二○年水庫開始興建,就主張把遺蹟保留在現場,當時還可灌溉湖山及嘉南兩村農田。可惜在光復後水利會未善加維護而任其荒廢,讓民眾無法了解台灣最早水利系統的全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