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9.23

發現陳泗治

■ 徐玫玲

一九四二年,得到國際奧運會作曲大獎的江文也已在北京任教;於日本學習聲樂的呂泉生才剛返回台灣;郭芝苑仍是在東京學習作曲的學生;但在台北公會堂,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堂,正舉行當時年僅三十一歲的陳泗治,於一九三六年完成的《上帝的羔羊》之首演。

《上帝的羔羊》是台灣第一首以西洋技法所寫的合唱曲。一九四三年,這首樂曲再次演出,並由呂泉生擔任獨唱,更是盛況空前,贏得在場五分之四日籍人士的熱烈讚賞,並「將台灣光復前的音樂活動帶入最高潮」(呂泉生語)。這不僅是陳泗治的第一個作品,也是當時的台灣,除了傳統歌樂、流行歌曲外,擁有嚴肅音樂創作的一項重要紀錄。

陳泗治的高大身軀、修長的手指與豐富的音樂性,是鋼琴演奏家最佳的條件:一九三四年,旅日留學生組成的「鄉土訪問音樂團」,他是當中的靈魂伴奏;更常受邀於廣播電台播音演奏。他也為鋼琴創作了《幻想曲—淡水》、《龍舞》與《幽谷—阿美狂想曲》等曲。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台灣素描》(一九三九年),靈感來自於某次環島旅行時所見到的民風景致,有感而發譜成十首小品,如當中的〈蕉葉微風〉、〈水牛背上的八哥〉與〈蟾蜍戲群鴨〉等,簡樸中充滿了趣味性,也表達出他對美麗島嶼的深刻情感。他所有的鋼琴作品皆收錄於Maurice Hinson的「鋼琴家演奏曲目指引」(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中,可見他的創作早已獲國外的肯定。

這位台灣音樂界如此重要的開創者,卻只有資深音樂人士曾聽聞其名,真正仔細聆賞過他音樂的人更是不多。坊間僅餘《陳泗治紀念作品集》,及國家圖書館藝術室四本書籍、樂譜與CD可供追想。因為,他是屬於政權更迭時,被忽視的那一整個世代。但當我們思量他這被隱沒的卓越貢獻與努力時,就會看見一個可貴的靈魂,以他的整個生命來回應滋養他的土地。

十五年過去,形體趨於腐壞,名字也逐漸從認識他的人之記憶中褪去,但是這位與土地緊密結合、擁有作曲家、演奏家、牧師與校長多重身分的「台灣典範」依然常存。

謹以此文紀念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病逝於美國加州,長眠於太平洋另一岸的泗治先生,和那一個等待我們發掘的世代。

(作者為德國漢堡大學音樂學博士、輔仁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utiamding 的頭像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