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錄 老杜部落格

由於過去的錯誤認知及不了解,漢人與原住民間,總存有很多誤會與歧視,最常見的是過去稱原住民為「生蕃」等詞,在社會開放與族群平權意識抬頭後,原住民的文化慢慢被研究與發掘,逐漸為社會所了解。

位於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79年2月1日成立,90年7月10日試營運,91年8月17日正式開館,為台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館長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是鄒族相當傑出的人才,到史博館任職前,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任教,也擔任過原住民委員會副主委,他是史前博物館成立至今,第一位具原住民身分出任史前博物館的館長,非常具有意義。

浦忠成擁有中國文學系博士學歷,學習中國文學,卻專研於原住民文化與發展,研究領域鎖定於台灣原住民文學,透過原民的口頭傳說與文化進行研究,努力建構一部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

原民沒有文字  但絕對有文學

在80年代,浦忠成就投入台灣原住民研究,他說,從大學到博士班都念中國文學,研究歐陽修,但國內研究中國文學者多,進行台灣研究、甚至是原民文化研究者少,他是鄒族人,覺得自己不做原住民的文化歷史探討,卻跟著他人研究其他領域,實在不太好,所以就讀博士班時,便轉而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學。

當時除了人類學及語言學對原住民有研究外,沒有關於原民文學的研究,為了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學,他選擇唯一開設研究原民口述歷史、文學、口傳神話與傳說的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班,不過,卻遭到師大教授提出「原住民沒有文字,何來文學?」的質疑。

當時台灣的學界就是這樣看待原住民,但浦忠成認為「有語言就有文學」,因為現在中文系學生必讀經典「詩經」,也是利用田野調查,透過採詩方式收集整理而成;屬於中文系預測系統的必讀經典「易經」,其實與原住民的占卜相同,原住民的「鳥占」、「夢卜」、「水占」等,與易經一樣,都是預測系統,所以,不能說原住民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

宗教 影響台灣原住民文學

不過,有關台灣原住民紀錄的史料不全,多數是漢人、日本人等外來者的紀錄,要研究台灣原住民相當不易,浦忠成指出,明代就有描述平埔族的文獻,後來有紀錄蕃曲、原民詩歌的文獻,都能做為參考,不過,可惜的是中文記音不夠精確,不能作為語言學習材料,後來日本學者到台灣調查原住民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史料越來越豐富,且以較為現代的方式記音,其羅馬拼音方式,幾乎都能拼出原音,當時的學者小川尚義、淺井惠倫留下精確與珍貴史料,對原民研究相當有益。

戰後,很多學者如衛惠林、去過鄒族進行研究的語言學家董同龢,留下更精確的語言版本,浦忠成說,他12歲離開部落,後來學習鄒族語,都是以董同龢的書籍為主,董同龢以羅馬拼音留下的鄒族族語發音相當精確。

80年代後,越來越多原民文史工作者進入部落,以研究台灣原民口說故事為主、當時就讀博士班的浦忠成也回到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深入部落聆聽長輩說故事、唱歌,留下約五百多捲錄音帶資料,並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經費,蒐集魯凱、布農族等口說歷史資料,因為很多學者專家、文史工作者的語料,讓原民文學資料越來越豐富。

浦館長進行田野調查,發現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受到西方宗教影響甚深。80年代他到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聆聽一位高齡90歲的長者講原民女神的故事,每次講到最後,老先生都會說,這個女神就是聖經中的瑪麗亞,浦館長對老人認為「女神就是聖經中的瑪麗亞」感到疑惑,老人說是教會神父說的,原來是神父想吸引他進入教會,所以告訴他兩者是一樣的。

另外,對「死亡」的想法也受到宗教影響而改變。對於死亡,鄒族人的想法是死者僅是回歸山林,回到另一個部落,與逝去的長者相聚,沒有什麼天堂、地獄之分,但宗教傳入後,族人開始有天堂與地域的想法,也恐懼死亡,像鄒族、布農族等很多族群都有同樣現象,這是宗教對原民文化不能忽視的影響。

不同族群  神話各異

原住民故事豐富,不同族群對神話及傳說的想法不同,也分為數個時期,浦館長說,原民的口傳文學,以「洪水」作為分類準則,之前是混沌概念,「洪水」時期後較為清晰。

對於人類的起源,不同族群有不同傳說,由於台灣原住民是南島移民,出生時天地已經存在,所以沒有盤古開天的神話,也沒有天地調整概念。

人類的起源,泰雅族認為人是從石頭蹦出來,南投縣仁愛鄉發源村就是誕生地;鄒族則認為是天神降臨玉山,玉山上有棵楓樹,天神搖搖楓樹,掉下的果子是男人,楓葉則是女人;而布農族則認為祖先過去像蟲一樣,軟軟地在地上爬,後來碰到螞蟻向他逼近,一緊張站起來,結果成為人類。

不僅各族群對祖先起源有不同說法,對於射日神話也有差異,傳說中天空原本很低,卑南族傳說,有一名孕婦舂米時,察覺天空太低,所使用的杵無法舉高,她一氣之下,用力將杵向上頂撞,天空就立刻升高;阿美族的神話傳說,太古時代,天低到人頭都可以頂到。在天的諸神大發慈悲,招來諸鳥,命令牠們舉天,但眾鳥都無法做到。正好tachu鳥飛來,停在樹枝上觀看,並唱起好聽的歌,群鳥勇氣大增,天便漸漸擡到現在的高度。

至於有幾個太陽?有人說兩個,漢族說十個,神話也很多,原民故事中,典型的射日神話是泰雅族,有三個年輕人背負族人使命前往射日,經過很久時間,年輕人老去,由孩子繼承,完成使命後回到部落,是一種薪傳的概念;排灣族的射日神話則是古時布曹爾部落有太陽,經常吃人,族人想要消滅太陽,於是眾人請來兩位勇士,攜帶弓箭,趁太陽正在頭頂上,準備吃人時,將它射殺。

原住民傳說與神話,故事相當有趣、豐富,在過去不了解之下,漢人與原民之間存有很多誤解,

透過浦館長等學者的研究,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尤其浦館長反駁「沒有語言沒有文學」的想法很正確,因為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是先有語言才有文字,從猿人進化到現代人過程中,發音器官逐漸複雜化,開始傳遞感情、知識、語言。

有了語言,開始有文學詩歌表達愛情、歡樂、痛苦,只是沒有記載,口傳文學的歷史悠遠,比文字記載的文學更早。文明社會使用各種文字記錄各種事蹟,成為紀錄文學。部分教授觀念確實不夠寬廣,不僅認為原民沒有文學,甚至認為台灣沒有文學,看法狹隘,我們一定要從寬廣的角度,了解台灣原住民即使沒有文字,但一定有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utiamding 的頭像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