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的少妮瑤,鑽研排灣族口鼻笛十五年,推出國內首張口鼻笛專緝。圖為少妮瑤演奏口鼻笛,一旁是她的母親。中央社記者郭芷瑄攝 |
排灣族少妮瑤製作台灣首張口鼻笛專輯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二十六日電 )曾經在世界展望會擔任八年社工的少妮瑤,投入十五年青春傳承瀕臨失傳的排灣族口鼻笛,為了研究口鼻笛音樂,還到神學院探索亞洲民族音樂七年,最近她砸入全部積蓄,獨立製作了國內首張以雙管口鼻笛為元素的專輯。
十五年前,少妮瑤二十四歲,那時,口鼻笛在排灣族部落裡已凋零到只有老人會吹,她醉心於口鼻笛那種哀怨幽遠的曲調,也心疼老祖宗的技藝快要凋零,於是她向同是牡丹鄉東源村的耆老藝師施余金城求藝,施余金城除了會吹口鼻笛外,也是位部落內口鼻笛的製作者。
口鼻笛在排灣族裡是傳男不傳女,施余金城打破慣例,收少妮瑤為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女弟子,從此,少妮瑤走上這條孤獨長路,先後更向多位鼻笛耆老請益,一心一意學習傳承這項傳統音樂。
少妮瑤說,口鼻笛是二種樂器,一是用嘴巴吹的口笛,一是用鼻子吹的鼻笛,口笛在排灣族裡是談戀愛用的,少男愛慕少女,就吹笛子直到打開少女的心為止,如果追求不到,也吹笛子抒發失戀的情緒,鼻笛則是喪事時,用來安慰死者家屬吹奏,樂音哀怨。
少妮瑤說,傳統的口鼻笛是三到五孔,一向都是口耳相傳,老人家吹奏的傳統音調約有二到三種,她為了能讓夠傳承,將口鼻笛音樂譜成曲,讓後代好學習,也融合現代的藍調,自創音樂。
在世界展望會擔代八年社工員期間,少妮瑤工作空檔就研究口鼻笛,她編纂全國第一本口鼻笛的專書,從口鼻笛的製作到樂曲全部紀錄在裡面,隨著投入越深,她捨棄一切,赴神學院攻讀民族音樂七年,探索亞洲民族音樂後,少妮瑤深深感受到口鼻笛的獨特與珍貴。
神學院畢業後,少妮瑤用最簡單的方式傳承音樂,四處教學及演出,就連平地朋友也愛上口鼻笛,跟著她學藝,成為口鼻笛音樂的追隨者。
雖然近年部落的新生代興起口鼻笛學習風潮,但點點滴滴的力量卻趕不及流失速度,她決心將收錄多年的古調傳唱出來,與世人分享這份感動。
少妮瑤從前年開始籌備唱片發行,卻因欠缺市場性而處處碰壁,最後在唱片公司建議下,她花光積蓄獨立製作全國首張口鼻笛樂音專輯「生命NASI」。
這張專輯收錄六首古調,四首少妮謠的創作曲,完全是用排灣母語演唱,詞是由少妮謠創作,用原鄉的口鼻笛揉合慵懶的古典吉他,激盪出獨特的樂音。
少妮瑤的專緝將於下個月發行,她也將開始到部落演出,誠品書局要為她舉辦個人演出,少妮瑤說,部落裡現在還有老人在傳承口鼻笛,所以她會在屏東市進行口鼻笛教學,教導在都市裡的排灣族人認識祖先的音樂。
7/26/2007 5:00:04 P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