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數學的小中華思想
■ 楊傳裕
日前拜讀自由廣場「台灣文學在哭泣」及「什麼國文公聽會」二文,心有同感;不意今年大學指考就出現文言文占了高達七十四%的怪現象,甚至有數學考題用文言文敘述,令人深覺台灣文化及教育界至今仍深陷在「小中華思想」中難以自拔,甚且進一步惡質化,深值警惕。
所謂「小中華思想」是指曾被中華文化影響,但一直被中國鄙視為蠻夷之邦的國家,在中國文化衰微時,起而自認為是中華文化之真正繼承者的一種思想。歷史上,這種現象在日本江戶時代、韓國李朝和越南阮朝都曾出現過,尤其是韓國李朝最嚴重,可說是一種混雜著自卑與自大的不正常心態。
台灣自從一九四九年被中華民國遷佔後,因中共大肆清算中國文化,國民黨政權乃順勢強力灌輸台灣人中國傳統文化,並以正統中華文化自居,一方面以之作為與中共進行政治與思想對抗的工具,另方面也藉此清洗日本文化,以利統治,這就是今日台灣「小中華思想」的根源。
相對於過去日、韓、越之源自文化自卑,今日台灣的「小中華思想」可說完全是政治操控的產物,是政治扭曲文化的結果。否則以台灣二戰前在日治下已推行了半個世紀的西化來看,這些早已被日、韓、越三國甚至中國自己揚棄的老舊文化思想,根本不可能在台灣復活生根。
雖然文化思想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也難以論斷好壞,但當它明顯成為國家進步的阻礙時,就不能不有所反省和取捨。
百年前日哲福澤諭吉(萬圓日鈔頭像)帶領日本去除中華思想,奠定明治維新成功的基礎,韓、越則直到二十世紀初民族主義的興起到二次大戰後完全捨棄漢字,才終結「小中華思想」的糾纏。
這三個國家的路徑雖不盡相同,但都意識到「小中華思想」是進步的絆腳石,唯有徹底揚棄才能建立自己的主體性。
長期以來在「小中華思想」餵養下所建構起來的台灣文化及教育界,自居正統而實處邊緣,自認飽讀詩書,行事卻常迂腐冥頑,厚古薄今,捨近求遠,脫離現實而不自知。
未來台灣應該怎麼走,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呢?日、韓、越三國的經驗,不無值得借鏡之處,台灣文化及教育界宜深思。
(作者為博士候選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