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卅一日國民黨為了「重溫兩蔣時代的美好日子」舉行護蔣遊行。四月五日蔣介石忌日,他們一票黨官又前往慈湖謁陵。就在這一陣子,國民黨眾黨官們七嘴八舌談起族群話題──
國民黨中常委、蔣家媳婦蔣方智怡表示,台灣「絕對沒有族群問題」;馬英九也強調:「我在台灣生活了五十多年,誰能說我不是台灣人?」既然沒有族群問題、既然都是台灣人,為何馬市府用外文編寫的《台灣導覽》會告訴外國人說,「這裡的大陸人聽到被稱為『台灣人』會感到uncomfortable (不爽)」?我們只要反問馬英九:「你敢說你不是中國人?」就可以檢驗他的內心話。
畢竟還是王金平在情急之下吐了真言,他為了參選總統和馬較勁,而公開指出「國民黨被少數族群控制」。問題是,明知這個集團為外來族群所控制,為何還要跟他們長期鬼混?說穿了還不是為了名位、為了私利?
為了名位與私利,土生土長的王金平還是必須替這個被少數族群所控制的集團搬道具、跑龍套。試看上週國民黨遊行時,王金平說的一句渾話,他說,拆除蔣介石銅像等「去蔣化」行動是在搞族群對立。嗚呼!莫非「外省人」都擁護獨裁者蔣介石,而「本省人」則反之,否則怎麼會族群對立?
如果回到兩蔣時代(尤其是老蔣時代),那才真正是一個族群歧視的不平等時代:
那個時代,大陸人壟斷重要權位和政治資源。
那個時代(老蔣時代),內閣之中只有兩名台籍人士(連震東、蔡培火)。
那個時代(老蔣時代),歷任台灣省主席,從陳儀、魏道明、陳誠、吳國楨、俞鴻鈞、嚴家淦、周至柔、黃杰、陳大慶,清一色是大陸人。
那個時代(即使到了七○年代中期),全台北市六十四個警察派出所,只有三名台籍主管。
那個時代,各中學的校長也以外省人為主。
那個時代,連高普考也論省籍,直到七○年代,高普考仍採「分區定額錄取」方式,以致本地與大陸人的錄取比率曾經產生一八六:一的強烈對比。
那個時代,台灣的本地語言文化,備受壓制、摧殘與歧視—學校裡不許台灣子弟講母語,講母語要受罰受辱;電視台每天只准播兩首台語歌。
那個時代,泰雅語聖經、台語聖經遭國民黨情治人員公然沒收(一九七五)。
那個時代,台灣子弟不能讀台灣歷史。
那個時代,實施長期的族群隔離政策,許多「外省人」被隔離在眷村裡,影響他們落地生根。
總之,那個時代有太多的族群歧視,但是蔣方智怡卻毫無置疑,馬英九也無動於衷。反倒是今天民進黨政府強調多元文化、語言平等,學校教母語,原住民和客家人已有專屬的委員會與電視台,卻動輒被他們辱罵操弄族群。
我想起敏洪奎(孤影)先生日前來信中的一段話:「看到報載本黨吹噓兩蔣時代之幸福繁榮,很有感慨,文人雅士坐轎遊山賞花吟詩,自是很爽。轎夫和田間阿伯則未必也很爽。此或馬大人等輩無法理解。」馬大人等輩無法理解,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土生土長之輩,如王金平、江丙坤、郭素春、蔡正元者流,果真不能理解乎?留一點志氣讓後代史家探聽如何!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8/today-o1.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