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部山川地名不該再被殖民化(上)◎姜國彰 從史實和環境特色看猴子山、加路蘭與小野柳的地名問題
2005/9/18

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之前(1988),台東根本沒有小野柳這個地名,當地只有一個小山名叫「猴子山」,日治時期稱為「加路蘭山」。慈濟大學鴻義章教授的研究,指出阿美族最早於十九世紀末在猴子山東北方建立部落,後來又陸續在猴子山北方和西方建立部落,與南王、馬蘭、寶桑同為台東平原附近之主要社區。日本警察安倍明義於昭和13年(1938)發表的「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可以讀到猴子山社名的由來,這是一段族群衝突、血跡斑斑的史實。

神的地方—kawasan(猴子山)

 根據安倍明義的訪談記載,在今猴子山附近有一家阿美族打鐵店,以製作優良的箭頭聞名。一日,卑南社人前來購買箭頭,不知何故發生衝突,被阿美族人殺害並將屍體掩埋。卑南社見族人多日購買箭頭未歸,心中起疑便前往查訪,後來在部落內發現血跡,並循血跡至消失處開始挖掘,終於找到族人屍體。這些卑南族人立即返回部落號召族人前來報仇,阿美族人不支往北遁脫。之後,卑南族人便將打鐵店的所有設備掘坑埋之,忽然地下向上噴火,阿美族認為那是祖先顯靈,從此以後便稱該地為「kawasan」。「kawas」阿美族語是「神」的意思,詞尾的「an」是指一個地方或狀態,整個詞是「神的地方」之意。由於「kawasan」與河洛語「猴子山」極為相近,可能漢人因此諧音而稱之為「猴子山」。

 安倍明義還特別提出了當地出火的推測,他認為是火花引燃地下沼氣所致。至於沼氣何來?筆者認為猴子山坐落於深海沈積的泥岩層中—利吉混同層,極有可能是小規模的天然氣儲氣層出露,因為在深海沈積而褶皺變形的泥岩中,常常因海洋生物遺骸的蓄積而形成石油或天然氣。恆春東門外的「出火」,雷公火和羅山的泥火山,西部麓山帶的泥火山,關仔嶺的水火同源以及中油開採的天然氣及油氣田等,都有相同的成因;所以安倍明義的推測十分接近事實。

 安倍明義沒有記錄猴子山事件發生的時間,但是從「猴子山社」最早在明治37年(1904)出現於「台灣堡圖」的事實來看,顯然事件的發生必然在明治37年(1904)之前。筆者另外發現日本總督府新港支廳1934年(昭和9年)對當時「八里芒社(今興昌)」的記載,曾指出「該社原居於猴子山一帶,因不堪卑南族之欺凌壓迫,於1854年(清咸豐4年)輾轉遷來」。若把這兩個記載加以串連,那麼猴子山事件則可能發生於1854年之前,即發生於安倍明義訪察的84年以前,所以安倍明義訪察的對象,可能是事件發生第二代的轉述者。

猴子山與加路蘭

 從以上的文字記載,可以確定在1854年以前便有猴子山社,此與鴻義章的研究相符,現今被稱為小野柳國家風景區的海濱部分,鴻義章的研究亦指出當時即有阿美族的四個小地名:1.今日的富崗港之地稱為cifuisang,意為有繁星的地方,因海膽、石鱉將岩石侵蝕的坑洞如天上的繁星(fuis)。2.今日富崗港防波堤東的海濱巨岩區稱為Patufalan,即墊腳之意,因大石壁需墊腳始能越過。3.今日風景區豆腐岩最多之處稱為Pinowadan,意為抓九孔的地方。4.豆腐岩北面及近陸之地稱為Kalolangan,意為放牛的地方。

再從日治時代的「台灣堡圖」觀之,猴子山社轄區甚廣,包括現今的志航基地,並向東、向北至太平洋,向南至卑南溪,向西至虎頭山附近。相傳約一百多年前,他們是從「wawan社」(可能為岩灣)分出的一支,至猴子山、黑髮橋溪和加路蘭溪流域定居,由於婦女夏日常在這兩條小溪洗頭髮,阿美族語稱洗頭髮的地方為「kaloloan」,久而久之,「加路蘭社(kaloloan)」便漸漸形成於猴子山社之內。無論猴子山社或加路蘭社,都是阿美族的部落。日治時期,猴子山社主要的聚落分佈於猴子山西側及石頭山附近;加路蘭社則分佈於猴子山的西北方,兩社族人以水稻和蔗作為生(柯芝群,1999)。

終戰後地名演變

 二次世界大戰後,海軍在猴子山上建有雷達站一座以監控東部海域。民國43年(1954),政府在加路蘭海邊砂岩興建漁港,命名為「加路蘭港」,後簡稱為「伽蘭港」,附近居民多來自綠島。民國44年(1955),政府將部份自浙江大陳島撤退的島民安置於猴子山西側,稱該地為「集興」,以後又稱為「集岡」(柯芝群,1999),現在已成為飛機跑道的一部分,富岡國小早先便設於集興聚落的西邊,其部份校舍至今仍保留於跑道西側。政府除資助大陳島民依加路蘭港討海外,另將猴子山以東至海的零星之可耕地供其種植瓊麻,目前多已廢棄。

(作者為退休的國小教師、現為東台灣研究會會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utiamding 的頭像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