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論台灣維新


後藤新平
台灣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若排除國際因素不論,目前台灣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大自典章制度,小至路邊的垃圾桶,治本之道幾乎不可避免會碰觸到一個難處:文化。


此處所謂的文化,不單指有錢有閒才得從事的活動,換言之,不是「文化」局的觀念中的那種狹義的文化,而是指人的思想、生活、社會中的why 與 how。人與水溝的關係是文化的一部份。我們如何看待、對待一條水溝,要把廢棄物丟置其中,還是盡心盡力地維護其清潔暢通...其中的觀念、心態、行為、操作方法既受文化影響,亦是文化的一環。另一個例子:「企業文化」。決定一個企業興衰的因素並不只有財務、市場、產業結構這些可量化的因素,有時候也包括其本身的文化。廁所是觀察企業文化的好地方,由其管理方式與員工使用情形所能獲得的資訊,可以看出一些財務報表之類的正式資訊來源所不會透露的蛛絲馬跡。

同樣地,文化深深地影響國家的命運。只知仿效西方船堅砲利的清帝國在1888年所建立的北洋海軍規模勝於當時的日本,但此後六年之間,日本海軍不斷提升戰力,而北洋艦隊卻疏於經營管理,導致軍紀廢弛、船鏽彈蝕。甲午戰爭的勝負在開戰前就已先決。這場戰爭證明了明治維新的深層現代化乃正確選擇,而早一步開始的自強運動之徒學皮毛是行不通的。及至三年後夭折的戊戌變法之際,中國依然偏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這樣地,中日兩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一直到今天,日本仍是舉世公認的最先進國家之一,而中國仍處開發中國家之林。差異的關鍵即在文化。

台灣在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半世紀內,深受明治維新的現代化影響。即使站在殖民統治的對立面,當時台灣知識份子亦體認到文化改造的重要。他們所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之所以使用「文化」一詞為號召,不僅是為了藉以迴避殖民當局的打壓,也源自於這種洞見。事實上,若無台籍菁英的積極參與,由日本殖民當局所發動的文化改造難免事倍功半。

可惜,這種深層現代化在二二八屠殺之後整個遲緩下來,甚至在許多領域上還出現倒退。就平均水準而言,戰後受教育的台灣人比戰前受教育的較無公德心、較迷信、較少有閱讀求知的習慣。戰後的教育觀念在骨子裡還是屬於科考功名那一套,而在培養現代公民方面,不是興趣缺缺,就是流於形式(因為不知道要從何作起,只好教大家背書)。由此理解,即可看出,政治人物只不過台灣政治問題冰山那浮在水面上的一角,真正的解決之道得從底下那龐大的公民社會著手。

與世界各國相較,台灣其實並不算差,而且也不是沒有在進步;只不過,我們離進入前段班畢竟還有一段距離,有一道鴻溝尚待跨越。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台灣也不得不給將目標設在自我提升至一流文明國家之列,因為在新興國家的競爭之下,過去半世紀的那一套已不夠用。換言之,我們絕不能寄望於把台灣拉回昔日所走的路線上;真正需要作的是在各個領域上進行深層改造,這樣才能甩掉背後的追兵。

台灣需要像明治維新那樣,用一個世代的時間自我升級,而且改造工程需涵蓋從個人、社會到國家的各個層次。國家力量的使用是必要的;但是,若只有從上而下的改革,那就不必了,因為那絕對會流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虛應故事,最後必然以不了了之而收場。來自社會的自發性作為,即使在一開始時只是由一小撮人推動,是蛻變成功的要素。歐洲的現代化如此,日本明治維新亦然。

解嚴之後的台灣社會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已為這場該來的維新打下若干基礎,其中包括遍佈全國的非自利取向之社團組織、可供架設各種工作平台的網際網路。二者均是明治維新開始之際所無,這是我們比較幸運的地方,但若不善用,也是枉然。

就個人觀察而言,社會上已有不少有心人透過行動或書寫的方式,一點一滴地發揮向上提升的力量,慢慢地改造著台灣社會。但這並不夠;我們需要更自覺地理出一些方向與目標,吸引更多人、更多力量與資源的投入,因為改造的速度無法及時解決結構性問題以及社會不滿。歷史告訴我們:未經沈澱深思過的社會不滿上升到一個地步,往往會出現「回到過去美好時代」的期望,而使人們選擇走回頭路。近年來,一種因發展面臨瓶頸而引發的「倒退」(regression,借用 Freud 的講法: "a return to a former phase of development")傾向在台灣政壇與整個社會持續發酵擴散。要阻擋這個傾向,除了警示隱藏其中的危險之外,更需積極而廣泛地針對從制度到日常生活等各層次,著手改造目前的文化結構,也就是說,「維新」。


by 慕容理深
update: 2007.11.06 19:57: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utiamding 的頭像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