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才鄧雨賢 逃不過禁唱命運
一代音樂大師鄧雨賢是龍潭的傳奇人物,在龍潭鄉大池旁有一尊鄧雨賢的半身塑像,紀念他的貢獻。(記者席艷俠攝) |
自由時報記者席艷俠、李克強/專題報導
一生浪漫沈靜的鄧雨賢,創作的歌謠「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卻大大撼動人心,被敬稱為「四月望雨」,但在國民黨政府剛來台的那個時代,還是逃不過禁唱的命運。
四季「紅」被迫改四季「謠」
除了「四季紅」的「紅」字觸及敏感的「紅軍」,後來被迫改成「謠」;另三首在日治時代被重新填詞編曲,「月夜愁」變成「軍夫之妻」,「望春風」被改成「大地在召喚」,「雨夜花」成了「名譽的軍夫」,成了激揚慷慨的日本軍歌,國民黨政府自然也把這些歌曲視為日本遺毒。
台灣何時開始有所謂的流行歌,說法不一,但一九三三年李臨秋寫了「望春風」、周添旺寫了「月夜愁」的詞,譜曲的都是鄧雨賢,應該是最值得被記得的年代,幾位才子自此合作多年,共同以音樂慰撫台灣苦痛的靈魂。
「四月望雨」中的「四季紅」也是李臨秋作的詞,「二二八事件」隔年一九四八年,他更創作了「補破網」。人們說,「漁網」台語諧音是「希望」,補破網就是在補希望。
李臨秋是台北市牛埔仔人,一九七九年病逝大稻埕,享年七十一歲。有一幅輓聯為李臨秋說:「望春風,傳情、傳族聲、傳萬世;補破網,補情、補民心、補人間。」
周添旺也是台北市人,住艋舺一帶,作品比較幽怨,除了「月夜愁」外,有名的還包括「四月望雨」中的「雨夜花」,以及「秋風夜雨」、「河邊春夢」等。
鄧雨賢則是桃園縣人,一九○六年出生在平鎮山仔頂,住到三歲即遷居台北;山仔頂和龍潭大庄相交界,久而久之大家反而以龍潭大庄為他的故居地,這裡還保留著掛著「南陽堂」三合院的二百年老宅,目前主厝供奉鄧家祖先牌位,側廂房則由鄧雨賢堂兄居住,只有一年三節,鄧雨賢的子孫會回來祭祖。
龍潭鄉孕育兩位文學藝術巨擘,鄧雨賢之外,正是「魯冰花」的作者鍾肇政。
龍潭鄉大池旁有一尊鄧雨賢的半身塑像;經由鍾肇政的努力,二○○三年還成立雨賢樓,鍾肇政也題下「望春風碑」,紀念大他九歲的這位台灣傳奇人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