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船公司基隆廠承建十六艘便利型貨櫃輪,目前只剩下最後一艘的來明輪,預定下個月完工交船,使基隆廠二十五年來首度出現盈餘。(記者郭基生攝) |
台船公司基隆廠承建十六艘便利型貨櫃輪,目前只剩下最後一艘的來明輪,預定下個月完工交船,而這一批貨櫃輪的建造,也為台船基隆廠賺了三億多,使基隆廠二十五年來首度出現盈餘。
由台船公司自行研發設計,最大載重貨櫃數一千八百零五TEU,屬於便利型貨櫃輪,這一型的貨櫃輪,裝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及船舶保全警示系統等,載重二萬二千零二十七噸,船速為二十節,無論是區間或大洋航運皆宜,調度靈活,性能優越,是最受船東喜好的船型之一。
由台船公司基隆廠建造的這一型貨櫃輪,九十二年當航運還不景氣時,陽明海運公司一口氣向台船訂購了十二艘,日本DOUN公司、韓國CIDO公司也各訂購了二艘同型船,目前還有最後一艘來明輪,將在十月底完工交船。
台船公司早在日本時代就以殷台造船株式會社為名成立,國民黨政府逃亡據台後接收,並更名為台船公司,隸屬於經濟部的國營公司,三十年前政府在高雄設置中國造船公司,將基隆納入中船成為基隆總廠,今年再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
三十年前的台船,是國內唯一的國際造船廠,在國際間也小有知名度,當時的員工多達六、七千人,但隨著高雄設置中國造船公司後,一些大型船都轉往高雄廠建造,使得基隆廠的業務不斷的萎縮,員工人數也在不斷的裁員後,到目前只剩下五百人不到。
雖然台船基隆廠不斷的裁員,減少人事的支出,但因為業務量不理想,二十多年來,一直是在虧損的情況下慘淡經營,有好幾年員工薪水都打折支領,幸好在陽明海運,日本DOUN公司、韓國CIDO公司等,相繼訂購新船,使得台船基隆廠起死回生,去年開始轉虧為盈,今年累計已經有三億多的盈餘,是台船基隆廠二十五年來首度賺錢,也讓員工士氣大振。
2007/09/03 17:33
2007.3.4
台船正名揭牌 扁讚蘇政績
〔記者曹明正、邱紹雯/高雄、基隆連線報導〕陳水扁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上午為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揭牌,陳總統強調從台灣郵政、台灣中油到中正紀念堂改名,政績國人有目共睹,也盼蘇揆能繼續帶領行政團隊,為正名衝衝衝。
陳總統昨在蘇揆、台船董事長盧峰海、經濟部長陳瑞隆等人陪同下,一起為通過更名的「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並再次重申,正名並非意識形態治國,也讚許國營事業正名,就以台船做得最為順利。
陳總統肯定台船經營績效,從二○○二年轉虧為盈,去年盈餘十四億九千萬元;他說,過去中船虧損,一度面臨關廠,所幸推動「再生計畫」,裁減二分之一員工、減薪三十五%,同時政府增資三十億元,終於穩住公司營運。他強調,台船今年一月財務報告顯示純益兩億,全年上看三十億,這樣的成績是政府、國人努力拚經濟的結果;他也期待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後,台船能因為正名迎向新生,再創歷史里程碑。
該正名企業勿再推辭
對政府近來推動的正名運動,陳總統認為,這不僅是蘇揆帶頭衝衝衝,也要有更多智慧、決心才能達成,呼籲該正名的企業不要再有藉口、推辭,才能堅持並落實台灣主體意識。
蘇揆表示,台船造船訂單已接單到二○一○年,接單量排名世界第四,過去造船形象優良,卻被認是由中國製造,正名後,台灣船業將能在世界打出行銷品牌,並承諾不會「小氣」,營運蒸蒸日上也會反映在員工薪水上。
台船基隆廠昨也與高雄廠同步進行更名的揭牌儀式,台船老一輩員工指出,基隆廠區原本就叫「台灣造船公司」,原為民營,六十七年由政府接收與中船合併,統稱「中船」;因此,面對「正名」,有人認為稱「復名」更為恰當,也有「回復母親之名」的意義,加上基本福利並無影響,員工大都樂見其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