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番風雨 原住民不再隱姓埋名 | |||
還我本名 | |||
張倩瑋 | |||
第489期 | |||
2005/8/8 | |||
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而且可以恢復傳統姓名,權益獲得提升也得到尊重。 | |||
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修改對原住民族集體名稱的稱號,這項政策讓原住民族的地位大幅提升,並得以受到尊重;二○○一年,修正姓名條例讓原住民的名字可以採取傳統姓名,接著原住民基本法則要推動回復部落山川傳統名稱;今年起,行政院更將每年的八月一日訂為「原住民正名紀念日」,期望藉由紀念日的訂定,找回原住民的主體性。 正名 自己認同他人尊重 民間最常聽到對原住民族的稱呼,自清代以來有「生番」、「熟番」、「化番」之名,生番有未教化之意、熟番指已教化、化番則表教化中之意;日治時代又名「高砂族」、「蕃」;終戰後,政府以絕大多數的地理位置,統稱當時的九族為「山胞」。行政院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瓦歷斯‧貝林表示,這些名稱的來源,有的是為了方便所以隨便取名,有的則有濃厚的鄙視意味,顯見原住民族不被尊重,經過原住民社會運動者的十年爭取,一直到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憲法增修條文才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 正名的意義,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施正鋒表示,這代表原住民的權益提升且得到尊重。為了紀念正名之事,經由行政院院會審查通過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將每年的八月一日定為「原住民正名紀念日」。原住民正名是台灣原住民建立主體性的開始,原民會也藉由推動「原住民語言自治辦法」、「語言巢母語教學」、「原住民文化產業標章認證」、「原住民衛生醫療自治條例」等,彰顯原住民各項自我權利。 除了集體名稱的稱呼,除了彰顯原住民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長久以來被漢人欺壓後的原住民意識的抬頭,正名不僅是為了得到別人尊重,還需要自我認同。 二○○一年,立法院修正姓名條例讓原住民的名字可以採取傳統姓名,這是正名運動的另一個重點,過去原住民必須採漢人姓名,瓦歷斯‧貝林以自身為例,「在部落裡,我是瓦歷斯‧貝林,到了學校,老師叫我蔡貴聰,其實許多原住民都有這樣的經驗」。可惜的是,修法後,卻礙於回復傳統姓名的手續太過繁複,因此恢復的情形並不踴躍,實際上是全台四十六萬多名的原住民,只有九百多人恢復傳統姓名。 正名 精英帶頭以身示法 全台僅千分之二的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瓦歷斯‧貝林分析原因,認為有三種可能,一是傳統姓名以漢音表達並不正確、二是字眼太多、三是手續不便。由於原住民沒有文字,姓名以漢音翻音與原音有落差,且有些名字翻譯起來字數太多,長達八、九個字,加上,換個姓名許多證件都要一起改姓名,太過麻煩,交通又不便,導致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意願不高。瓦歷斯‧貝林表示,未來在新式身分證上姓名可加註羅馬拼音,並會協調鄉鎮公所派人到部落中協助辦理,以增加便利性。 上述的因素都只是客觀的理由,隱藏於背後的意涵,施正鋒表示,其實是整個社會的觀念還沒有隨著原住民族集體名稱的更改而改變。過去原住民習慣隱藏自己,因為怕被排斥,現在要他們學著展現自己,還需社會力量的帶動,最好是公眾人物、精英分子的帶頭,施正鋒認為,歌手、職棒明星乃至小學校長等,都該以身示法,才能引導中下階層的原住民族。 不只人名,下一步首重對於原住民族部落存在地區地方名稱的正名,雖然已將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但仍有許多可笑的地名存在。瓦歷斯‧貝林抬高分貝舉出一些不合理的部落名,像是高雄縣三民鄉的民族、民權、民生部落,信義鄉雙龍部落,日月潭德化社,這些地名都有統化的意味存在,因此原民會目前正積極推動傳統領域的調查工作,回復部落山川傳統名稱,以達原住民自治的最終目標。
| |||
|
- Aug 14 Sun 2005 22:44
嚴拒中國人"蠻"橫 原民會將推地名正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