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賴和文教基金會邀集台灣文學研究者共同彙編《國民文選》叢書。(記者康俐雯攝影)
國民文選共16冊 收錄台灣400年文學歷史

(自由時報記者康俐雯台北報導)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與土地緊緊相繫的悲喜哀樂。自四百年前開始,台灣的人民在這裡生活、繁衍子孫,用旺盛的生命力寫下一篇又一篇的生活故事,文建會、賴和文教基金會與玉山社費時五年彙編完成《國民文選》叢書,收錄現代詩、散文、小說等文類選本外,過去容易被忽略的「戲劇」、「民間文學」、「漢詩與漢文」等文類也一併收錄,以全套十六冊記錄台灣文學與歷史的軌跡、台灣人民的奮鬥史,期盼透過此套叢書建立台灣人民文學素養基礎,更從中體現台灣主體性。

  《國民文選》叢書由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教授陳萬益主編,他也負責「散文卷」的編輯,另各類別主編則為戲劇卷汪其楣、民間文學卷呂興昌、傳統漢詩文卷施懿琳、小說卷彭瑞金、現代詩卷林瑞明等,共六大類。

  陳萬益指出,《國民文選》叢書以「多音交響,多族共融」為彙編主軸,在各文類中除收集創作者、作品的時間自明鄭、清等起始至今外,也兼顧到族群、性別、語言的開闊性,在文選中可見原住民作家的創作、台語、客語等文學創作,也有探討生態問題等現代人關心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坊間少見的戲劇、民間文學與漢文、漢詩等類別此次也同步整理,並仔細加以注釋。

  另台灣文學史現有研究與史料中,常被忽略的二○年代、也就是戰前時期的台灣文學,此次在選編時,主編們也特別加以收集。負責戲劇類的成大中文系教授汪其楣表示,戲劇取材自原住民神話傳說、日治時期到戰後這幾十年台灣新劇團、小劇場的故事,兩冊戲劇文選中還收錄了過去僅出現於文學雜誌的二十世紀初期「新劇」,如《高砂館》、《閹雞》等。

  汪其楣說這些劇本是二次大戰期間,戲劇工作者在皇民化運動波及下,仍設法創作的作品,過去僅聞其名,此次能收錄劇本實屬珍貴,且文選中所使用的福佬、客家等語言皆以劇作者與演員當時的紀錄為主,她希望在學界還在爭論拼音問題時,不妨參考《國民文選》,也建議讀者以看戲的心情看這本書。

  傳統漢詩、漢文的主編施懿琳則一路收錄自十七世紀來台的明末遺老,鄭氏、清領到日治時期近三百年間的五十位詩人的作品。小說則以短篇為主,收錄三十七篇作品:最年長的是一八九四年的賴和,最年輕者為布農族作家拓拔斯。主編彭瑞金說,台灣小說呈現台灣人民在現實世界裡的血淚滄桑,也是百年來台灣人民精神史。

  現代詩的部分則收錄了五位原住民詩人、四位客語創作者以及十位福佬話創作詩人,以尊重原作者的方式,或羅馬拼音,或造字皆原文照錄,不再以中文語譯。六類中最悠長卻也是工程最浩大的「民間文學」目前主編呂興昌正在做最後整理,預計3月出版。

2/26/2005 3:16:56 P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