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家溜灣大道通車 鄉親登坡連人龍
鄉親走上南科「目家溜灣」大道,慶祝大道通車。(記者陳逸民攝) |
〔自由時報記者陳逸民/南縣報導〕台南縣政府主導開發的南科三大道之一,以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目家溜灣」命名,昨上午舉行通車慶成典禮,縣長蘇煥智帶領善化鄉親走大道,人龍迆邐,極為壯觀,預見南科更美好的願景。
鄉親走上南科「目家溜灣」大道,慶祝大道通車。(記者陳逸民攝) |
〔自由時報記者陳逸民/南縣報導〕台南縣政府主導開發的南科三大道之一,以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目家溜灣」命名,昨上午舉行通車慶成典禮,縣長蘇煥智帶領善化鄉親走大道,人龍迆邐,極為壯觀,預見南科更美好的願景。
(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九日電)新聞局長謝志偉今天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國歌是戒嚴時代的黨歌,民主化後不可要求人民唱一個黨的黨歌,這是污衊民主,明天國慶日「我不唱」。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羅明才(台北縣)下午質詢行政院長張俊雄,明天是否參加國慶慶典。張俊雄答復羅明才,本來就準備參加相關慶典。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萬益指出,從文學發現吳新榮日記,開啟了對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的研究,之後呂赫若等人文學作品陸續出現,證明早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就已養成了這些優秀藝術、文學家。
但對呂赫若家屬來說,長期壓抑苦難的歲月,讓他們對是否要公開呂赫若日記而有不同意見;在次子呂芳雄和家人心中,多年來在父親「才子」的光環下,父親走過他的人生,但卻留給家屬寒冷又黑暗「冬夜」般的生活。
呂芳雄不否認,這次要推出「呂赫若日記」,家屬中有不同的聲音,當年因害怕白色恐佈而銷毀所有呂赫若其他日記,會留下這唯一一本,是因其中記載子女的出生年月日。
前天是孔子誕辰,全台各地的孔廟都有制式的祭孔典禮。孔子是一位世界級的思想家、教育家,台灣要邁向正常國家,尊崇一位世界級的思想家、教育家,並無不可。而且,做為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如台灣、日本、新加坡,都尊崇孔子,也可理解。我個人甚至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人本精神,對於「苦於鬼神久矣」的台灣來說,特別值得推崇。不過,在祭孔之際,我想到台南孔廟入門上面的「全台首學」四個大字,很值得提出來討論,這是涉及史觀的話題。
我們知道一六六四年之後,鄭經來台建立東寧政權,在陳永華的輔佐之下,朝兩個方向發展,一為國際化,一為中國化。前者就是發展國際貿易;後者即引入中國(明帝國)內地的坊里制、地方行政系統。並於一六六六年在首都東寧(今台南)興建聖廟(即孔廟),並於其旁設立學校,稱為明倫堂。進一步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度。滿清帝國併吞台灣後,也推崇孔子,於一七一二年擴建孔廟,稱「全台首學」。
「首學」是什麼意思?就是最先的學府;說更白一點,就是第一所學校。然而,綜觀台灣史,我忍不住學孔夫子的口氣問:「其然乎,豈其然乎?」
從整個台灣史來看,在台南孔廟之前,難道不曾有學校出現嗎?十七世紀荷蘭人進入台灣,開始建教堂,設學校,傳教士兼具有向原住民傳福音和從事教育的角色。他們的傳教士不像國民黨一來就不准本地子弟講本地母語,相反的,他們學會原住民語言(當時所在範圍是西拉雅語),進而用羅馬拼音文字寫成西拉雅族的平埔語的〈聖經〉及多種宗教書籍如〈祈禱文〉、〈十誡〉等。原住民終於有了「我手寫我口」的文字,這就是台灣史上著名的「新港文」(因為在新港社最盛行)。一六四七年,荷蘭人在幾個西拉雅部落開辦主日學(Sunday schools),學童逃學還會被抓回來打屁股。另外還有成人男子學校,及成人女子學校。
平埔族人透過這些學校及「教冊仔」,學會新港文,並開始運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一七七四年的《台灣府志》曾這樣敘述當時的平埔族:「習紅毛字者曰『教冊』,用鵝毛管,削尖,注墨汁於筒,醮而橫書自左而右。登記符檄錢穀數目;暇則將鵝管插於頭上,或橫貯於腰帶間。」我們當可想像,當年我們這些平埔祖先,頭上插著鵝毛管筆的灑脫景象,誰能笑他們沒有文士之風呢?要知道,貝多芬寫命運交響曲,也是用這種鵝毛管寫的。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世界新七大奇觀」的票選,已於本月七日晚間截止。排名在前的景點,有很多是史前的遺址。看過這則報導的國人不知道有何感想?臺灣究竟有沒有史前文化遺址?
從日治時期到現在,日本與臺灣的考古人類學者,已經在臺灣地區發現了數千處重要的史前遺址,譬如超過萬年以上的台東長濱遺址(八仙洞)、台南左鎮文化等;距今約五千到三千五百年的圓山、芝山巖文化,以及約在三千五百至二千年間的植物園、營埔、大湖、麒麟及卑南文化。較晚的十三行、蔦松、靜埔文化遺址也能呈現早期臺灣史前的樣貌。
一九八○年台鐵設立台東新站並進行東線改道工程,在卑南現場發現豐富的史前遺存,後來經過台大師生十三次的發掘,出土一千六百多具石棺,以及豐富多樣的玉器、石器、陶器及聚落房屋等結構;根據日人紀錄,當時還有高大的巨石聳立,可惜後來被開墾者認為礙事而逐一砍倒、推倒,今天現地只保存一柱。儘管遺址尚未全數發掘,已經是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群,由此推測,在二、三千年前它也應該是當時最具規模的史前聚落。卑南文化遺址的範圍大約有三十萬平方公尺,國立史前館明年將開始徵收私有土地,進行考古試掘,期望以科學的考古形態取代「搶救考古」的匆促,仿效埃及「帝王谷」的模式,結合各種領域的專家進行整合研究,逐步還原這塊土地與人類互動的面貌。如果這一代無法完成所有的發掘、研究,就留給下一代繼續進行。
由於強大的黑潮洋流就經過臺灣的東側,它是早期先民漂浮或航行的重要孔道,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及部分平埔族群飄洋過海來到臺灣的故事,迄今依然流傳。根據史前館考古隊同仁的經驗與說法,由於開發較遲,人為破壞較少,所以東部區域處處可見史前遺跡;遺憾的是,或許是民眾對於國家文化資產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這包括認為它們毫無價值而任意毀棄,或者認為它們是稀有的珍寶,可以藏私,然後以天價兜售;而文資法規無法充分保障遺址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徵收土地往往曠日廢時,指定為古蹟則限制利用的方式,導致他們發現史前文化的蛛絲馬跡時,寧可掩蓋隱藏,也不願意向文資主管機關通報。
安藤利吉:日本第19任台灣總督(1944年12月30日~1945年10月25日)
比沮喪的歷史更加令人沮喪的,是重溫一遍令人沮喪的歷史。比重溫一遍沮喪的歷史更加令人沮喪的,是看到令人沮喪的歷史延續到了今天。--九喻■ 巴蘇亞.博伊哲努 (浦忠成)
日前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撰文指出:台灣非原住民族身分者,有八十五%透過父系、母系而擁有台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類似的研究發現不一而足。基因的科學研究其實是呼應著幾百年來這塊土地人民互動過程的複雜多樣,也進一步證實台灣人(廣義)在體質學上的自主,和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源遠流長是一致的。由於對台灣歷史文化價值的錯誤認知與貶抑,加以對於文化歸屬及血緣宗主傳承系譜的誤解,讓很多人急於跟原住民族的血統劃清界線,殊不知這正是背離史實、數典忘祖的行為。
多年來,屬於台灣土地人民生活的經驗與智慧,無法完整的被納入國家教育內涵的設計之中,導致一般民眾對這塊土地歷史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台灣四百年史」、「蕞爾小島」與邊陲、支流的偏見。殊不知,史前時期人類在台灣留下來的遺跡不但遍佈各地,其時間更可超越萬年以上(甚至可達二、三萬年),擁有它自己獨具的綿長歷史脈絡與迥異於他地的風貌;這是因為台灣位居大陸與海洋、北亞與南亞、陸棚與海溝之間,又在黑潮隨季節南北交互上下的巨大海流一側,自史前時期以至大航海時期以後,一直是人類移動的重要孔道之一,所以過往人類留下許多活動的印記,並自成一個獨立的歷史文化系統,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杜正勝部長曾說:「漢民族傳統上擁有的是單一而非多元的民族文化認識論,對於其他的民族與文化,總想『澤及四方』或創造『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同化軌範。」這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與做法固然會傷害其他的國家與民族,由於傲慢而切斷原本可以與他人切磋互利的機會,何嘗不是嚴重的損失?中英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長期以天朝自居,實施閉關鎖國所導致的後果,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鑑。
過去我們的歷史文化教育由中土、西方啟程,對於腳下土地及其人民過去的歷史,鮮少著墨,造成國人嚴重的歷史老花或遠視。今後,宜採「去減除,用加乘」之法,以台灣歷史文化的認識為核心,俟基礎穩固,逐步增加對於鄰近地區與國家的了解,最後延伸到更寬廣的領域,這中間無須刻意減去、除去學習的路徑與範疇,而委由學術合理的研究與擬定,務期符合學習認知理論,即由近而遠、由易入難這樣的順序。這種學習的過程,其成效必定因為其課程設計親近學習者的經驗,容易了解與累積,順勢而進入下一學習階段,會有加乘的效果。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創造的歷史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認識。
(作者為國立史前館館長)
八月一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三十日說明原住民族日的由來,是為紀念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歷經十三年終於在1997年八月一日完成修憲入憲而成功。//中央社
|
「高一生受難五十週年紀念會」昨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許,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高一生舊宅及家族墓園舉行,舊宅並有珍貴圖片史料開放瀏覽。
高一生生於一九○八年七月五日,歿於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七日,他殞落正值四十六歲壯年,提升鄒族同胞農商生活、教育智識、促進民主自治等理想還未實現,卻遭執政當局扣以叛亂罪名,並拘捕、囚禁而至處死。事過境遷,高一生受難屆滿五十週年,遺族親友昨在達邦聚會追思這位「鄒族高山哲人」。
高一生的子孫婿媳含散居美、日者,幾乎全員到齊,同案受難鄒族菁英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的遺族代表,如縣議員湯進賢、衛生所主任退休醫師汪俊立、鄉長湯保富及各界約百人蒞臨紀念會。
(中央社記者林芥佑華盛頓十五日專電)旅美台灣人團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今天表示,美國國家檔案局官員明確認定,一九四三年的開羅宣言不是國際條約,也不是美國與他國簽署的行政協定,充其量只是一份公報。
FAPA會長李青泰認為,這是「美國政府部門首次公開承認開羅宣言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可引用為打破北京「一個中國」迷思的佐證。
李青泰五月致函美國國家檔案局主管韋艾倫,就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提出詢問,檔案局副主管庫茲六月初回信給FAPA華府國會首席聯絡人昆布勞。
彼德.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 )昨天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發表演說,提出台灣玉擴散理論,說明他從2002年開始在菲律賓北部巴丹島、越南北部等多處遺址考古挖掘的發現,並提出南島語族是在約四千年前以台灣為起點,不斷向太平洋地區移民擴散、並與當地人混血,以致形成當今語族間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
支持他的說法的重要發現來自於巴丹島上挖掘出的數千件史前陶器、玉器,其中出土玉飾材質經地質化學鑑定,確認是來自東海岸的豐田玉,這類玉器在越南、婆羅洲等地遺址都曾出土過,然而南島語族所居住地區只有台灣及紐西蘭產玉,兩地材質不同,且其他地方並不蘊藏綠色玉石,而新西蘭採玉製成器物的文化遠落後於台灣,由此推論,南島語族在四千多年前開始從台灣南遷,同時帶著玉礦到落腳處磨製玉玦等耳飾。
陶器展現源自台灣的證據則在於與台灣東海岸遺址出土的陶器有相似之處,第一是有紅彩,第二是陶器瓶口有內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