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縣二十八日電)位於新竹縣竹北市的采田福地,靜靜坐落在舊稱「新社」的新國里巷弄中。這座單進三開間廟宇是新竹地區最早住民平埔族竹塹社人的祖祠,奉祀竹塹社七姓歷代祖先及褔德正神,正廳懸掛異族統治者乾隆御賜「義勇可嘉」匾額,是平埔族竹塹社僅存的見證,標誌著歷史痕跡。

新竹古稱竹塹,音譯自最早居住在新竹平原的原住民竹塹社的道卡斯語而來。歸類為平埔族的「道卡斯族竹塹社」居民原居住在現今新竹市的城隍廟一帶,西元一六九七年被滿清併吞。

一七三三年,竹塹栽竹為城,官方諭令竹塹社原住民遷移到舊社,住了十六年,因頭前溪經常造成水災,在一七四九年遷居到新社,也就是新竹縣竹北一帶。

一七五八年,官方諭令社眾穿戴一如漢人,賜予錢、衛、廖、三、潘、黎、金等七姓,並建築七姓祠堂,取名「新社公館」。一七六○年,公館落成時,因七姓首領率子弟兵協助清廷鎮壓朱一貴起義有功,滿人皇帝特別御賜「義勇可嘉」御額,懸於廳堂內。

光緒二年,新社公館重建,因為建造經費短缺,所以次年向漢人借貸銀錢,再用館前曠地抵償,才恢復舊觀。取名「采田福地」,是取自「義取食租,番從采田」的意義,希望後人不忘祖。

「采田」二字是由「番」字拆解而成,「福地」為福德之地,也就是漢人對土地公廟的稱呼。由此可看出竹塹社漢化的痕跡,而這也是列為三級古蹟的「采田褔地」在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原因。

文化局表示,現存的采田福地,是單進三開間的燕尾翹脊硬山廟宇,外觀沒有一般漢人祠堂的豪華與細膩,建築形式也無太大差異。廟內白灰牆壁與卵石牆基,給人粗曠簡樸的印象,中央供奉「番釐保障」地神富媼(番王爺),右側為祀七姓祖先牌位,神龕上懸掛御賜「特封義勇可嘉」匾,突顯這個建築的地位。

文化局指出,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為祭祖的日子,可惜以往用母語請神、生食豬肉、走田(競走)的習俗已失,殊為可惜,僅留下這座古蹟作為原住民歷史的證物。

6/28/2006 6:05:19 P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utiamding 的頭像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liautiam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